本书精选全国名家工笔作品编辑成册,扇面内容有花鸟、草虫、动物等,深受广大美术爱好者喜欢。
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,精思巧构,展示技法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匠心独具,笔随意转,化有限为无限,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。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,团扇画逐渐开始被折扇画所取代。愈往后世,扇面去热避暑的实用功能愈是退居次位,而展玩间视觉的愉悦性能却成了扇面画重要的审美标准,甚至成了文人雅士手中不可或缺的把玩之物。扇面画艺术发展到清代,更成了一种能与卷轴、镜心、册页并行于世的重要中国画表现形式了。
序言
扇,古称箑,据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记载,其“尧时生于庖厨.扇暑而凉”。晋代陆机《羽扇赋》又言:“昔者武王玄览,造扇于前,而五明.安众,世繁于后,各有诧于方圆……安众方而气散,五明圆而风烦。”《历代名画记》中载:梁·肖贲“曾于扇上画山水,咫尺内万里可知。”民间亦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为老妪书扇的故事流传至今。对于扇面画的悠久历史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我们由此可见一斑。
从历代文献资料及传世的一些图像资料中我们发现,传统的扇面画从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两种,一种为团扇,因扇面多采用绢、纱材质。故素有“纨扇”、“团纱”之称,又因古代多用于宫廷,固有“宫扇”之谓。其样式又有月圆。腰圆、六角、八角诸式。而以团扇为载体的书画艺术,最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,“羲之书扇”的故事当是在扇面上落墨的最早记载。团扇画发展到唐代,已是十分盛行,周畴《簪花仕女图》及《挥扇仕女图》中侍女手中所执之团扇,便是唐朝画扇风尚的重要图像凭证。从宋代开始,尤其是到了徽宗朝,画扇艺术更是盛行一时,《书继》中载:“政和间,徽宗每有画扇,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,或至数百本。”芭蕉型制的画扇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崭露头角。大量的宋代团扇实物遗迹一直保存至今,为我们研习两宋绘画的艺术风格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。另一种便是折扇,又名“聚头扇”,常用竹、木或象牙做扇骨,韧纸或绫绢做扇面。主要流行于元朝以后,其中尤其是明永乐皇帝的推崇,致使折扇空前风行于天下,不少文人雅士纷纷染指于斯,文徵明、唐伯虎、仇十洲,皆有不少折扇画至今流传于世。鉴于折扇扇面上宽下窄的特殊型制,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,精思巧构,展示技法。只有这样,才能够匠心独具,笔随意转,化有限为无限,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。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,团扇画逐渐开始被折扇画所取代。愈往后世,扇面去热避暑的实用功能愈是退居次位,而展玩间视觉的愉悦性能却成了扇面画重要的审美标准,甚至成了文人雅士手中不可或缺的把玩之物。扇面画艺术发展到清代,更成了一种能与卷轴、镜心、册页并行于世的重要中国画表现形式了。
今天,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扇面的型制也有了新的改进,除了传统的折叠式扇面外,最常见的便是“卡板式”了,将各种不同性能的宣纸裁成圆形、折扇形、椭圆形、方边圆角等不同的样式直接托裱在一张硬卡板之上,虽缺少了传统扇面画的那份文人意趣,但因其型制多样而又便于携带,且可摆脱以往几案的限制随手作画,故被愈来愈多的书画爱好者所青睐。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结集出版《名家工笔扇面精选集》一书,所选扇面作品形式多样,风格迥异,是对当今花鸟扇面艺术发展现状的一次重要图像展示,也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参考范本。
插图: